只为青绿!揭阳这三代人坚守大山护绿追“梦”|全球热资讯
文、图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宜 通讯员 许创盛 李桂莹 林碧鸿
位于揭阳揭西县东北部、地处莲花山脉南麓的广东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,3000公顷山林郁郁葱葱、生机盎然。万亩荒山变林海的美好景色里,铭刻着从5斤种子到千亩林、三代人六十载绿色接力等一个个种树造林、守林护林的感人故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讨”来5斤种子,育出千亩树林
春夏之交,走进大北山福建柏林,现年73岁的张韶利老人漫步林间,不时抬头凝望满眼的绿,50年前植树造林的一幕幕在眼前“回放”,仿佛就在昨天。
在大北山区,福建柏林也称“知青林”。作为当年第一批到大北山林场的知青,张韶利刚到大北山时才18岁。
由于山高、风大等特殊地形,大北山地区石砾裸露,土壤贫瘠,建场伊始基本上属于荒山。知青们到来时,林场刚设立10年,每一个山头的土壤情况都不同,每一个造林规划都在进行中。“天一亮,带着干粮,背上几麻袋种子,就满山走。石砾裸露、土层极薄地方,可以播撒马尾松、乡土树种种籽;山坷底、土层较深厚的山地,就可以培育杉木、毛竹,并发展茶叶……”张韶利回忆,“那时候种一趟树下山,累得连拿起水杯手都在抖。”
“1980年,林场去到福建考察学习的时候,发现土地情况相似的福建却可以种出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福建柏,让我们非常惊喜!”张韶利告诉记者当年的“种子故事”:当时第一年林场去福建“讨”种子没成功,第二年通过省的层面进行对接,批了一张纸条才从福建省“要”到5斤福建柏的种子。
经过种子培育、幼苗种植,在林场人的精心养护下,5斤种子至今已发展到约1050亩规模。而在2009年,大北山林场建立了一个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种子种苗基因库,培育出适合大北山地区种植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种子资源大头茶、木荷,进一步提高了大北山林场造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,让大北山林场的荒山基本实现了绿化。
荒山变成了片片茂林,林业人挥洒的青春与汗水换来了绿水青山。当年18岁的张韶利也没想到,就这样一辈子与“林”打上了交道。
“许多林业人的付出,才有了现在揭西‘中国森林氧吧’的称号。我只是千万林业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员。”张韶利后来一直在揭西县林业系统工作直至退休。而退休后,张韶利也是一直在植绿护绿,没有停止过绿色事业。“对‘林’的这份热爱,已渗入我的血液里,我很庆幸我能从事这份绿色事业,种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。”
一家三代人,守林护林60载
护林员,被誉为大森林的眼睛,是保护绿色生态屏障的“绿色卫士”。
在揭西县大北山林场的林点,83岁的护林员李景标和74岁的老伴李春轩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,看着眼前的林场走过了60个春夏秋冬,这是他们无比熟悉也无比热爱的“家”。
原来,1958年林场刚刚设立的时候,李春轩的父亲来到了林场从事护林工作,还是9岁孩童的她自小跟在父亲身边,时常跟随父亲一起巡山看林,渐渐地对树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后来,在林场学校读书的李景标毕业后分配到林场工作,与跟随父亲在林场的李春轩相识相恋、结婚相守,一起护林守林。不仅如此,老两口还告诉记者:“其实我们家是三代护林员,我女婿现在在大北山派出所工作,也是森林资源守护队伍的一员。”
护林员的工作是枯燥且单调的,整日与林木为伴,巡山看林、记录汇报。二十几岁的新婚夫妇,在这样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,凭着一股冲劲儿硬是坚持了下来。护林房里有几张自制的木椅,经过他们双手的打磨和岁月的洗礼,椅子边都已经变得光滑,这便是他们日复一日在这里坚守的最饱满最真实的记录。
“以前的护林员工作是种树,风吹日晒是正常的,遇到雨天我们还赶紧披着蓑衣、塑料布去山上栽树,因为好种活。20世纪90年代后是护林守林,一天走下来要10多公里。”最初,老两口所在的林点生活条件很差,护林房破旧不堪,水、电都不通。1980年经过改善修建后,进林点的路从50厘米宽的小径变成近1米宽的石子路,水、电也有了。
大北山的森林覆盖面积广,每年防火期甚至需要每天24小时的观察。作为护林员,夫妻俩最开始的工资只有一个月几十元,但是他们却不在乎这微薄的收入,克服深山里寂寞和孤独,与青山、绿树、星辰为伴,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万千林海,在最需要的地方守护这片珍贵的绿色家园。现在的老两口,在镇区也有了房子,但是一年365天,几乎有350天都会驻守于此,在护林房周围种上菜、养蜜蜂,维持着林点的“星光”。
李景标、李春轩老夫妇的女婿陈宝是接下守林护林“接力棒”的代表。现为大北山派出所负责人的他告诉记者,在落实林长制的这些年,大北山林场在配备专职护林员10名的基础上,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治安护林队,把森林管护责任细化到山头地块,细化到具体管护措施、管护具体时间段、管护人。同时联合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大北山派出所,以“林长+警长”的方式分组分片开展常态化巡山护林,全力打造一支反应迅速、战斗力强的森林资源守护队伍。
“退而不休”,绿色之路永追梦
大北山林场负责人黄树群告诉记者:“很早以前,大北山是一座荒山,道路也不通畅,一到下雨天泥泞难行,这可苦了山里住着的林业人。后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,种树造林、规划设计,2001年经省林业局批准,依托国营大北山林场场部才设立省级森林公园,引进企业对公园进行保护性开发,有了水泥路,林业人的进出才方便了。”
据介绍,大北山林场平均海拔700多米,创建于1958年,林场总面积为3401.9公顷,场内植物种类丰富,常见植物148科700多种,森林覆盖率高达97.5%。2000年,黄树群来到这里工作,他未曾想到这片林场成为他一生事业的“亮点”。
“拿到牌子后,投资方才来。而投资一来路就通了,其他发展才有了基础。”黄树群回忆道,到林场工作不到一年,设立了省级森林公园,2009年12月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,定名“广东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”。森林公园建立以来,确立了以“切实培植和保护生态资源,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,全面发展旅游产业”的发展战略,在保护开发的基础上,提高森林生态效益、美化森林景观,成为揭西县闻名遐迩的绿化造林典型。
“可能我的名字就注定要跟林业结缘,你看树群树群,树木成群。”20多年致力于林场工作的黄树群笑着跟记者谈起了两件林场与“雨”有关的故事:2008年,有一次下大暴雨,上级指示要炸掉林场后的小水库,因为定向爆破可以选择相对损失较小的位置泄洪,避免更大的损失。而熟悉情况的黄树群通过观察天气,汇报阻止,果真如他所说,凌晨停止了下雨,情况得到缓解。“保”下来的小水库到现在依旧作为饮用水供应。
2010年,隔壁镇的火烧到了大北山的交界处,黄树群组织了南山镇的村民近200人,连夜沿着防火带巡逻,灭掉有火星的各处隐患。最后在凌晨又迎来了一场大雨,取消了上级打算直升机灭火的高成本计划,也保持了大北山林场近40年“零火灾”的纪录。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
责编 | 朱嘉乐
校对 | 谢志忠
标签: